位于现代中国之意义危机的底部,是此三种迷失的融合。
在政治治理和经济理财中,黄老道家认为一定要顺应天时来进行生产生活,否则国家的财库便无法充盈,一个国家也难以治理好。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如天钧——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可见,在庄子的天人关系中,天人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天代表着道,人则代表着对道的某种背离,所以在《庄子》中多处都明确阐发着天人的不同。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而通过将道提升为终极性的内容,天人皆要效法自然而然的道。普遍寓于特殊之中,特殊含蕴普遍。
故而庄子认为人应照之于天——天是没有是非价值观念的,它就是那样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运行着,此即所谓因。因为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春夏秋冬、雨雪霜露等对农业生产生活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如果统治者的兴作违背了农时,便将导致农业生产的歉收甚至不收,这会让百姓失去生产生活的基本资源而招致根本性的灾难,所以战国诸子基本都认可政事的进行一定要按照天时来进行。他们的成就不能全部都归于人生的反省,但一定跟人生的反省有关。
孔子非常重视人生的反省,我们在《论语》中能找到很多这方面的言论,如《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君子求诸己,带来的是自我的不断完善。《孟子·离娄上》:爱人不亲,反其仁。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类似的话也出现在《礼记·中庸》里: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的思固然是思考的意思,但也包括反思、质疑——学习不仅要勤学、乐学,也要善于反省。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反省之后更有勇气,更有决心。曾子又曰: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正反结合,人生就可以在不断的反省和学习中前行。在我看来,一个人可以做不到每日三省吾身,但不能一辈子都不省吾身,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一个君子,我们应该让反省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与人们不敢直面自身不足相对的是,人们常常喜欢批评别人的缺点,这种人往往缺乏自省。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曾子·守业》:君子祸之为患,辱之为畏。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等于是把孔子关于反省的教导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言外之意是,与其花时间去批评别人,不如用这个时间来提升自己。《荀子·修身》: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则外物轻矣。在孟子看来,反省的精神与人生的忧患意识相伴随。小人求诸人,既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水准。《学而》:就有道而正焉。而知错即改的前提是一个人要有直面自身不足的勇气,但大多数人缺乏这种勇气,不敢直面自身的不足,所以孔子感慨地说:已矣乎。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 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是因为,君子喜欢反省自己,遇到问题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不足(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见《子思子·鸢鱼》),而小人缺乏自省,遇到问题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喜欢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如果我们再结合《论语·宪问》中的一段话来看,对孔子说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可能会理解得更深一些: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喜欢批评别人,孔子提醒子贡:你就一定比别人强吗? 我没有时间去批评别人。实际上,不少学者就是这样做的,并取得了杰出成就。这段话虽然没有提及人生的反省,但没有人能否认曾子身上的担当感和人格力量与他的每日三省吾身的修身功夫之间的联系。
把不贤之人作为一个参考,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堕落为不贤之人。所谓的贤者,就是善者,就是有道者。
这段话,与其说是表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宽容,还不如说是展示了孔子反省的人生态度。这说明,一个人要想改正缺点,完善自我,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
《孟子·离娄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这就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和反省功夫结合起来,并提升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说是对孔子反省思想的创造性发挥。
《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由于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孔、孟等人的反省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渗透到中国人的思想深处。不难看出,一个人有无反省的人生态度,人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我们要做的是不仅要明确地意识到这种存在,而且要落实在生活中,真正养成反思的习惯,过一种反省的生活。《论语·颜渊》曰:司马牛问君子。
《荀子·成相》:观往事,以自戒。(《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不仅每日三省,而且以殁其身,可见曾子自省的功夫有多强。
在孔子看来,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很容易做到知错即改。《论语·宪问》: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